作者:黄佳敏,CSCS
研究方向:田径,体能/康复训练
今天分享前段时间处理的一个胫骨骨膜炎案例,对象是我们国内的一位高水平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对于任何伤病的处理都没有绝对的方法,一切处理思路都需要基于你的评估、检查。骨膜炎的伤病虽然比较麻烦,但从体能康复的角度也并非什么都做不了。在对这名运动员进行评估检查后,发现除了调整负荷以外,她的伤病还有很多处理、改善的空间。
运动员主诉:左腿胫骨骨膜炎困扰已有一个月,始终不见好转;胫骨内侧有明显的红肿,一碰就疼。走路也有影响。
一、骨膜炎伤病分析
(一)、踝关节的活动度与跑步步态的关系
我们的脚由着地到离地是一个由背屈位到跖屈位的过程。背屈对于我们脚踝的着地缓冲能力非常重要,正常的足背屈活动度为20-30°。背屈活动度不足的运动员,会大大增加他们跑步时足踝的受伤概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背屈活动度不足的运动员,他们的跟腱会处于相对缩短的位置,增加了跟腱损伤的风险;以前我见过一名运动员背屈活动度差到走路难以着地,他就伴有明显的小腿三头肌紧张以及跟腱末端疼痛;
其次:背屈活动度不足的运动员走路时候常常会出现旋前代偿,增加了足弓塌陷的风险,而足弓塌陷是造成我们足部各类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如前所述,背屈活动度不足本身就会降低脚踝着地时候的缓冲能力,加大了踝膝髋乃至于腰的受伤风险
所处理的这名运动员她恰恰存在足背屈活动度受限的问题,足背屈活动度甚至不到5°,并且加压测试时发现关节结构受限更明显。同时这名运动员的左脚相对于右脚存在足弓塌陷的情况。
运动员左脚足背屈活动度约为5°不到
(二)、对肌肉解剖的了解
胫骨体呈三棱柱型,分别附着有:小腿三头肌、腘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趾长伸肌。其中,小腿三头肌和胫骨前肌在胫骨上附着的面积较大。如果这些肌肉过紧的话,无疑会给骨带来一定的牵扯,引发疼痛。因此有必要对运动员相关张力较大的肌肉进行松解。
胫腓骨周围所附着的肌肉
(三)、局部与整体的影响,对运动员着地动作模式的评估
无论是改进运动员的动作技术、提高竞技水平,还是处理伤病,都非常忌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运动员局部的问题会造成整体动作技术表现的下降;反之,整体的问题也会加重局部的伤病问题。在对运动员进行双腿下蹲动作模式评估时发现运动员的足弓有塌陷、踝关节外翻;评估蚌式动作发现臀中肌激活不足,进一步评估双腿臀中肌肌力时发现左腿臀中肌肌力较弱;并且,测试中发现运动员核心不稳,检查运动员呼吸能力发现其腹式呼吸较弱,胸式呼吸较多;询问是否有腰痛,证实。
以上评估表明:在解决了局部问题后,必须要改善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改善其单腿着地稳定性、动作模式,结合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才能根本解决她的胫骨骨膜炎问题。
二、处理思路
基于上述评估结果,决定采用以下处理思路:前期重点改善足背屈活动度、松解腓肠比目鱼肌、胫骨前肌;激活胫骨前肌、胫骨后肌;待运动员疼痛消除,能应付日常训练后,应继续进行单腿着地的动作模式调整、核心肌群的训练。
给这名运动员处理了两次,第一次进行足背屈关节松动+胫骨后肌激活+胫骨前肌MET激活,结束后运动员反映疼痛缓解3成;第二次在第一次处理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腓肠比目鱼肌的松解,多余的时间通过进行了通过腹式呼吸进行了两组膈肌+腹横肌+骨盆底肌的激活训练。这次处理的效果更明显,结束后运动员反映走路已无疼痛,跑步仍有影响。
三、总结:与其学习方法,不如搞透基础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处理胫骨骨膜炎,之前学习体能康复,上课时老师也没有讲过长跑运动员骨膜炎伤病该如何处理,可以说自己纯粹是蒙对了答案,否则也不会出现刚上手做背屈关节松动时候,双手卡在胫骨远端时激惹出了近端骨膜炎的位置疼痛的低级错误。我的想法是骨膜炎必然与运动员着地时脚踝的缓冲不够,冲击力直接施加在胫骨上有关;因此必然要检查踝关节的功能、运动员的动作模式;另外对于胫骨上所附着的肌肉要有清晰的了解,做到指哪儿心里就知道上面有哪些肌肉附着。这些附着的肌肉里谁的影响更大,谁的相对较小?其实哪有什么统一的解决方法,每个人造成骨膜炎的原因不一样,有的人是这个有的人是那个,我接触的这名运动员的主要问题就是背屈活动度受限+动作模式的不足。换做其他人引起的原因不同,处理的思路也会不同。
转自:4S运动体能康复学院院长——相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