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个小时
42万元的善款
多人参与
为42所学校给位留守儿童受益
被腾讯公益列为经典的好项目
这就是“爱的长江爱的背包”公益项目
“去年10月底EMBA宋显同学在完成七大洲南北极马拉松比赛最后一站的时候,在南极站他携手鸿基金共同发起“爱的长江·爱的背包”的项目,看上去很不起眼的一个项目,却在短短2天时间圆满筹集善款42万元。小小的背包把所有的爱心都融在一起,关爱留守儿童,拉近留守儿童跟父母的距离。”
4月7日,长江EMBA13期校友、长江公益委员会委员、鸿基金创始人陈伟鸿,长江EMBA28期校友宋显,以及长江EMBA28期校友才华煜,在第三届长江公益奖颁奖典礼上的C-TALK环节中,阐述了“爱的长江爱的背包”项目初衷,以及在长江的学习中给他们带来的改变。
因为热爱,就有了一颗最质朴的初心
才华煜
长江EMBA28期校友才华煜
热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最渴望的第一棒,因为有了热爱就会有一颗最质朴的初心。
我是长江28期的学子,在长江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深深热爱两件事,我们热爱奔跑,热爱戈壁,因为在奔跑地过程中我们能聆听自己的内心声音,让我们学会勇敢,学会坚持。我们也爱公益,开学以来各个班展开一系列公益活动,因为我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喜悦,但我们在长江学会了更多尊敬,更多感恩。
年11月6日,这一天我非常难忘,我永远都无法想象,一个跑步不到三个月的跑渣竟然在长江同学的帮助下,在纽约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全程马拉松!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热爱的力量,长江的力量。怀着对奔跑的热爱,在回程的飞机上,我跟我的同学宋显商量我们发起一项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爱上运动,爱上跑步,让更多的人爱上公益。
42公里,不仅仅是一次马拉松的距离,更可以是一场有众多人参与的爱心的凝聚。
我们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得到了鸿基金的迅速响应。11月11日,这一天长江公益鸿基金联合发起我们28期同学全体总动员,就这样“爱的长江爱的背包”这个公益项目仅仅6天时间之内筹备完备,就呱呱坠地了。
11月17日那天,我记得天空中下着蒙蒙的小雨,“爱的背包”在腾讯公益正式上线,我们筹款开始了,同时这一天我的同学宋显背起行囊远赴南极,这一次他要为爱奔跑,为孩子们奔跑,所以我要对宋显说,宋显加油。
速度,体现在行动力上
宋显
长江EMBA28期校友宋显
我们发起这次公益活动的初心,源于我们对奔跑的热爱,源于我们对公益的热爱,那第二棒讲的是——速度,速度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我认为速度体现在我们对项目落地的能力,我们的行动力上。那么我们长江人一次公益活动,是一个什么样的速度?
我来讲一组数据,从“爱的长江爱的背包”筹备开始到我们筹备结束,我们只用了6天时间,从爱的背包在腾讯公益平台上正式上线到我们募款完成,我们只用了52个小时,这堪称是公益史上一次速度的PD。
那么作为发起人之一,我认为什么样的力量能够主导有这么快的速度去完成这样一个公益活动呢?——我认为主要是三个力量:
首先这是长江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大家一起去共同倾力参与筹备,我们不可能在6天时间内完成所有的筹备工作,如果没有28期同学和历届校友的老师倾力宣传号召捐款,也不可能在52个小时完成42万元募款工作,42万元我们能够为42所留守学校的留守孩子们送去个爱心背包,这是让人多么快乐的一件事。
第二个力量,我认为这是世界的力量。有一个非常好的契合点,我个人是一个跑步爱好者,我一直想完成七大洲和南北极马拉松比赛。当我最后一站南极马拉松开始的时候,我能够带着这样一个公益的使命,带着爱的长江“爱的背包”公益旗帜,来到南极大陆上,我内心非常自豪,全世界各地的跑友也在非常自然地为我们的孩子们送去他们的祝福和他们的捐款。
第三,我认为这是未来的力量。有一个小女孩叫果果,她只有5岁,她个人也在号召自己身边人参与募款,她一共号召了个热心人士参与募款,一共捐了2万块钱,她是我们28期同学高强的女儿,同时高强同学也帮助我们“爱的长江爱的背包”公益活动成功登陆了纽约纳斯达克的时代广场屏幕上,把我们长江公益的理念传播到世界。再次我向高强同学发展感谢。
鸿基金的发起人陈伟鸿师兄曾经说过一句话,公益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一个人做很多,更多的是在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一点点。“爱的长江爱的背包”,我认为不是一场速度的奔跑,它注定的是一场马拉松的奔跑,我们给孩子送去的不仅仅是爱的背包,送去更多的是陪伴与关怀,送去更多的是在人生成长道路上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去做,我们如何去做,那就是我们的第三棒——耐力。
耐力,有的时候比速度来得更重要
陈伟鸿
长江EMBA13期校友、长江公益委员会委员、鸿基金创始人陈伟鸿
从古至今,关于耐力我们听过很多很多描述,无论是水滴石穿也好,无论是铁杆成针也好,他让我们看到的,其实都是在耐力背后那股坚韧不屈的力量,而对于一场相当于马拉松一样的长跑来说,耐力有的时候真的比速度来得更加重要。
这次我们“爱的长江爱的背包”公益项目,在短短的52个小时当中燃起了全体长江人的公益热情,提前完成了42万元的筹款目标,这个速度赢得很多人掌声,很多人说你们这个冲刺实在是太漂亮,但是在我看来这不是一次冲刺,这是一次爱的长跑的新的开始。
宋显作为我们这个项目的第一批的志愿者,和鸿基金的志愿者一起开始了他们和留守儿童的亲密接触。如果没有像这样近距离的走进留守儿童,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很难相信就在同一个国度,这些和父母远隔两地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对父母有着怎样的思念,对亲情有着怎样的渴望,而对成长又有着怎样的担心或者是害怕。
六年前,我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鸿基金,并且推出了我们的公益项目,叫“爱的背包”。在每一个爱的背包当中我们都放进24个信封,并且贴好邮票,我希望在一个科技快速变革发展的时代,鸿雁传书这种传统的方式,依然可以成为人们连接情感的一个纽带。而事实上在中国很多网络达不到的大山深处,写信成了孩子们给爸爸妈妈带来的唯一的倾诉途径。在过去这五年时间当中,“爱的背包”带着温暖,带着关怀,带着鼓励走遍了全国25个省市留守儿童的聚集区。
说实话我从来不敢奢望一封信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能够给孩子们成长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但是我笃定地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一封信看上去很轻,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它一定是孩子内心情感世界中最重的一个基石。时光流转,这些在城市、乡村来来往往的信件,就成了孩子们成长中最长情的陪伴,而因为一封信,孩子跟父母之间也有了最真切的牵挂。
做公益的人其实不渴望回报,但是我们渴望回应,所以在等待孩子们回信的这些日子当中,就是我们焦急而幸福的时刻。有信来了,信里面说宋显哥哥你寄的篮球我收到了,谢谢你。又一封信来了,说才女姐姐,我们家的红薯特别好吃,我想给你寄一点。还有信来了,说陈伟鸿叔叔我爸爸妈妈给我写信,我把它整整齐齐叠在我的枕头底下,让它每天陪着我睡觉,就像爸爸妈妈在我身边一样。
这些信很简单,语言非常质朴,但是当你阅读这些信的时候,你分明看到的是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他们和一个世界的和解,和这个曾经带给他们孤独、苦难、担心、害怕甚至仇恨的一个世界的全新的和解。
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个人其实都找到了自己新的发现,新的定位,因为我们看到的这些,其实是我们在这条爱的跑道上,最渴望看到的最美的风景。于是我们出发了,向善的力量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奔跑的发力枪声,让我们来看看了不起的28期的同学们,他们和留守儿童的相聚吧,给孩子们上课,为孩子们做饭,帮孩子们干点活,陪伴孩子们过生日,和他们一起完成课外的一项又一项挑战,同时也给自己给未来写上了一封又一封的信。
孩子们在这个时刻露出了最灿烂的笑容,我想这是我们收到的生命当中最好的礼物,孩子们会依偎在26期同学的身边,抱住他们很亲切地说,哥哥、姐姐、叔叔、阿姨,谢谢你们能来。其实在我们内心最想对孩子们说的是,孩子们,谢谢你们,是因为你们让我们有了奔跑的力量,让我们有了奔跑的愿望,让我们拥有了奔跑的速度,也拥有了奔跑的耐力。
这是一场接力赛,我们不仅仅有热爱,不仅仅有速度,我们还要有耐力。新的奔跑已经开始了,如果你也做好了准备,如果你也想接过我们奔跑的下一棒,我们会在长江公益,在鸿基金,等你!
END
第三届长江公益奖颁奖典礼暨公益论坛现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