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特刊丨最后一个军礼人民武警

最后一个军礼

——一名退役中校军官16年军旅的心路

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选择的接续。入伍,开始了军旅人生;退役,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离别军营时,敬最后一个军礼,致敬那无悔的选择,致敬那不舍的离别,带着军营的烙印,向着希望的明天,进发!

——题记

年10月28日9时。上海总队执勤三支队机关楼的窗外,一缕阳光斜射进来,洒在朱振华的脸上,柔柔的、暖暖的。

敲下最后一个句号,16载军旅生涯浓缩成一份转业报告。从朱振华指尖下敲出的一句一字,都蕴含着一段军旅印迹,演绎着一串军旅故事。

千余字的转业报告,朱振华熬了一个通宵,逐字斟酌、反复删改。有太多的话想说、太多的人要回忆,真到要挥手说“再见”的时候,再华丽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在转业报告的最后,朱振华打出的“敬礼”两个字要比正文字体大一号,他说:“16年军旅从敬礼开始,也要从敬礼结束。”

追求热血青春,开始了军旅人生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如果,只可惜如果不是结果。朱振华也想过如果不来当兵会从事什么职业,最大的可能是当一名体育老师。

朱振华7岁开始练体育。因为跑得快,被老师选中送进了少年体校。随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少年体校、市体校、体育学院,朱振华一直是学校里的佼佼者。

年5月,23岁的朱振华即将大学毕业,他拿着一沓求职简历,不知道该投向哪里。

当体育运动员,刚满23岁的他正是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到培训机构当教练,16年的专业训练加上大大小小上百项荣誉,肯定能换来不菲的收入;到中学当体育老师,安稳又清闲……无论怎么选择,对朱振华来说,参军入伍都不是他的最优选项。

在父母的建议下,朱振华选择了到中学做一名体育老师。签合同的那天,他犹豫再三:笔尖上决定的是自己的未来人生,签还是不签?不签,当时没有更打动人的选项可以选择。

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朱振华坐过了站。他好像突然间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

张老师、李老师、王老师、赵老师……偶然的一次机会,朱振华看到学校教务处刘老师的手机通讯录,联系人都是各个学校的老师,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但这好像又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好男儿,当兵去。”临近毕业的一天,上海体育学院主干道上,偶然跃入眼帘的征兵标语让朱振华心头一热,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要找寻的目标是什么。

身披征衣赴行伍,这不正是自己一直追求的热血青春吗?

那一刻,朱振华看到一束光照亮了他奔跑的方向。在那个瞬间,朱振华决定去当兵。

尽管向中学赔付了3万元的违约金,父母还是选择尊重朱振华的想法。

穿上军装那天,朱振华模仿着电视里军人的样子,庄重地对着镜子敬了一个军礼,尽管动作很不标准。

年8月的一个傍晚,从上海出发的K次列车行驶21个小时后,停靠在太原火车站。身着崭新绿军装、提着行军背包的朱振华,还没有来得及感受优美的晋阳八景,就被拉到一个叫五龙沟的地方接受训练。

三公里、五公里、通过障碍、跳越木马……对运动员出身的朱振华来说,所有的训练课目都没啥难度;收手机,严管理,绝对服从……对一个23岁才进部队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每一项管理制度似乎都令他难以接受。

训练上样样出色,管理上却处处“冒泡”。朱振华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

时间流逝,贵在坚持。当理解过后,是自觉的行动。

春去夏来,近一年的岗前培训让朱振华本就瘦削的脸庞显得更加刚毅,他打好背包准备奔赴基层排长岗位。这时,他感到浑身都是力量、心中满满都是希望。

到中队报到的情形至今还历历在目,因为反差实在太大。那是年7月3日上午10点,朱振华准时来到中队,晴朗的天气和营院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让他对即将任职的岗位满怀憧憬。

“报告,新排长朱振华前来报到!”推开中队长李鸿剑办公室的门,朱振华向中队长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排长,当过兵吗?”

“报告,没有!”

“那就当兵3个月,跟战士一起去上哨。”

中队长的安排给热血沸腾的朱振华浇了一盆冷水。为了胜任排长的新岗位,他还特意买了一枚金属哨子,做好了值班、带训的准备,没想到排长没当上,却干起了新兵的差事。

朱振华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又不敢反驳,满脸写着“不服气”。

李鸿剑看出了朱振华的不甘,但严厉的语气和态度不给朱振华半点机会。从此,哨兵的队伍里多了一名肩扛“一杠两星”的排长新兵。

“排长,你来一个?”器械训练场上,五班长陈家钻“请”朱振华给大家做示范,话语里充满了挑衅和嘲讽。

朱振华没说话,径直走到单杠下,跃起抓杠、悬垂摆动、屈臂上杠……一上来就做了个单杠五练习,动作如行云流水。下杠的瞬间,朱振华听到了战士们的掌声。

下午部队组织10公里长跑,陈家钻推了辆自行车给朱振华:“排长,这个给你骑。”

“你是第八年的老同志了,你骑吧。”朱振华强压着怒火,脸上挤出一丝微笑,转身对排里的战士说:“体能训练我跟大家比一比,谁要是能跑在我前面,就可以不听我指挥。”

那天,朱振华全程跑在第一名。也就是从那天开始,陈家钻再也没有为难过朱振华。

收获在又一次的考验后获得。3个月的当兵生活,朱振华思想上经历了不少失落,但也懂得了执勤中的战士在思考什么、生活中的战士还需要什么,以及如何当好一名排长,也明白了中队长的“狠心”和严厉。

当排长两年,任副中队长半年,军事过硬、学历又高的朱振华当上了指导员。然而,满怀信心的他没想到一上任就被浇了一盆冷水。

带兵的日子,苦中有甜,甜中带苦

执勤三支队一中队荣誉室里,一面刻满姓名的奖牌十分醒目。对朱振华来说,这块奖牌承载了他16年军旅生涯中刻骨铭心的记忆。

年2月16日,是朱振华上任指导员的日子。刚到中队还没来得及整理行囊,他就被上级叫过去协助处理战士违规问题。

突如其来的情况让朱振华一脸懵。

新任指导员刚报到就碰上战士违规问题,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中队?

事后朱振华了解到:中队连续18年未进入先进行列,全总队独此一家;连续7年未拿过一面流动红旗,战士打架斗气等违规违纪问题时有发生……报到当天的“意外”就是战士不假外出造成的。

“没有带不好的兵,只有不会带兵的干部。”这是岗前培训时教导员李卫斌的赠言,虽说朱振华对此深信不疑,但面对当时中队的情况,他还是有点慌。

温立新是中队兵龄最长的战士,当兵7年从来没有见过流动红旗长啥样。朱振华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大家圆一个先进中队的梦。

知易行难。朱振华的雄心壮志似乎没有激起官兵多少热情,一季度按纲建队考评列出的43条问题,更让官兵看不到任何希望,不少人对朱振华的想法嗤之以鼻。

“指导员年纪轻轻,太天真了吧?”

“兵龄还没我长,他凭什么吹牛?”

人心不齐,黄金变泥。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当指导员,不懂就学、有错就改。官兵的议论没有吓退朱振华,在中队长杨猛的支持下,中队党支部制订了中队发展的“三年规划”:第一年打基础、保稳定,改变后进中队的看法;第二年拿到一面流动红旗;第三年至少拿到两面流动红旗。

目标定好了,落实起来却并不容易。年年底,朱振华没有等到支队的考评结果,却等来了两名战士的告状信——当兵5年了,为啥不给入党。

下士韩健、方盛当兵5年,年底面临退役。按照中队以往的传统,当兵5年大多数都能入党。但那一年,韩健和方盛未能如愿,于是一封“指导员不关心下属”的告状信投进了纪委信箱。

工作组下来调查情况,事实很简单:测评不合格、政治不成熟,怎么能入党?有的骨干建议多争取一个名额,考虑发展其中一个人。但向来容易沟通的朱振华却变得轴了起来,他义正词严地说:“入党是严肃而神圣的,怎么能随意?”

慢慢地,中队官兵消极散漫的作风少了,主动作为的意识强了,执勤训练的劲头足了。

年7月30日,朱振华在机关开完会后,领回了一面流动红旗。整个中队沸腾了。第一次见到流动红旗的温立新,激动地将流动红旗披在身上满院子奔跑。中队还专门请来专业摄影师,让战友们逐个与流动红旗合影。

看到战士们的兴奋劲儿,朱振华激动不已。他感觉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自己的梦想正在一茬茬官兵身上实现。

年12月31日,支队表彰大会颁奖台上,朱振华站在左边第三个,胸前抱着“基层建设先进中队”的奖牌。对朱振华来说,这是他第一次站在台上代表中队接受表彰;对官兵来说,这块奖牌他们已经等待了19年。

表彰大会一结束,朱振华就迫不及待往中队赶,等了19年的荣誉,哪怕再多一分钟,都会令人觉得漫长。

中队官兵夹道欢迎,营区里噼里啪啦响起了响的鞭炮。朱振华站在队列前方,想给战士们讲几句,但喉咙里一个字也蹦不出来,只有泪水在眼睛里打转,分不清是喜极而泣还是被鞭炮的硝烟熏了眼睛。

事后,朱振华专门找人把中队官兵的名字刻在了奖牌上。这一历史时刻,被中队官兵永远铭记。

矢志军营,家庭的付出悄然却有力

当兵16年来,朱振华最想感谢的是家庭的支持。不仅是朱振华,每一名军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家庭。

说到妻子徐青,朱振华满脸幸福。他觉得,自己能娶到这样优秀的另一半很幸运。

“部队每年都评选‘最美军嫂’,其实哪个军嫂不是最美的?”虽然从未登上过领奖台,但在朱振华心中,徐青就是那个“最美军嫂”。

与朱振华从小在上海长大不同,徐青是山东新泰人,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在上海工作。两人年相识,年结婚,年生了儿子朱天毅,年东拼西凑借首付买了房子。

“一个人嫁到上海不容易,希望她能有更多的归属感。”

徐青的确不容易。她白天上班,晚上辅导儿子功课,还要照顾公公婆婆。朱振华在部队的日子里,徐青一个人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工作也有声有色,没过几年就当上了公司副总监。

年5月8日,儿子出生仅5天,朱振华就返回了中队。第二次见到儿子,是3个月后,徐青抱着孩子来部队看他。

孩子哭闹着就是不让朱振华抱,这让他有些伤感。徐青当即做了一个决定:只要有机会,就让父子俩尽可能多地在一起。

从那以后,每一个周末,徐青都带着儿子赶60公里的路程来部队看望朱振华。有时能住上一天,有时只待一两个小时。刚开始乘地铁,后来开车来。这一坚持就是11年,风雨无阻。

徐青说,朱振华带的兵也是她的亲人。每年老兵退役,她都会买小礼物送给战士们。蔡大帅、廖启超、王省、洪志远……直到现在,徐青还能叫出不少战士的名字。

去年年底,正值部队军事考核,战士洪志远的父母来上海看病。徐青了解情况后,向公司请假,专门开车把洪医院。

对徐青,朱振华心里充满了感激;对父母,更多则是愧疚。

朱振华一直都是父亲的骄傲。他是家里唯一的军官,正营、中校、大队教导员,手下带着好几百号兵。

“就凭你,能干好指导员?文化课都没学多少。”朱振华现在还记得,年2月自己刚当指导员时父亲的反应。说起这段往事,朱振华有些哭笑不得。

父亲的反应让朱振华特别不服气:“我怎么就干不了指导员?我肯定能干好!”

其实,朱振华比谁都清楚,父亲心里十分高兴。在小区里见到邻居,父亲都会说上两句:“我儿子现在带着百十号人呐。”

人总是需要坚持的。当初入伍的选择,现在家人赋予的期许,都是朱振华在基层部队坚守16年的强大支撑。如今看到身边年迈生病的父母,朱振华才意识到,自己对家人的陪伴实在是太少了。

7岁就在少年体校读书生活,从体校到部队,整整31年的时间,朱振华几乎没怎么照顾和陪伴过家人。即便如此,每次跟父母通电话,听到最多的还是那句:“家里的事有我们呢,你就别操心了,带好你的兵就行了。”

年,对朱振华来说意义非凡。

这一年,是部队调整改革后的第一年,也是他任正营职的第三年。不出意外的话,他将参加中级培训,而后获得提拔。但意外来得比这个预想还要早。

1月1日,朱振华迎来了部队改革后的第一天。

1月2日,朱振华组织大队干部碰了个面,聊起了新年度工作。

1月3日下午,正在训练的朱振华接到徐青打来的电话,父亲确诊为肺癌。

尽管事前有过心理准备,但当事实摆在面前的时候,朱振华还是难以接受。

“儿子,我没事。”朱振华拨通电话,本想安慰一下父亲,父亲的话却让他瞬间泪奔,哭得像个没长大的孩子。

第二天,他休假陪父亲看病。整整20天,从住院到手术,从出院再到二次手术,朱振华始终陪在父亲身边。

“37年了,这段时间,大概咱俩说的话最多了吧。”父亲是笑着说的,泪水却不自觉地从眼角滑落。

选择转业,但军营的青春从来无悔

年9月7日,经过大半年的治疗,朱振华拿到了父亲的复查报告,结果并不乐观。医生给出的判断是:积极治疗也许三到四年,不理想也就一到两年。

像大多数军官一样,朱振华曾无数次想象过自己转业的情形,但从没想过会在这样的情形下做出选择。

“只有你回来的时候他才开心。”虽然父亲从未表露过让他转业的想法,但母亲不经意的一句话让他做出了艰难的抉择:转业回家。

9月24日凌晨4点,朱振华在键盘上敲下转业报告的最后一个字,这是他第一次正式递交转业申请。

听说教导员要转业,官兵流露出不舍和遗憾。

16年的军旅生涯,朱振华带出了一茬又一茬优秀官兵:战士蔡大帅荣膺武警部队优秀教练员,成为总队训练基地专职教员,多次立功受奖;战士廖启超退役后自己创业,早已资产过亿;高扬、冯庆振、黄祎等战士成功考学成为军官……如今自己选择脱下军装,唯有将梦想托付在部队的战友去实现。

“教导员,你要转业?”第一个推门进来的是大队文书洪志远,“你怎么能转业啊?”

“我怎么就不能转业?”洪志远吃惊的样子让朱振华有点哭笑不得。当兵8年的洪志远从新兵连就跟着朱振华,在他心目中,教导员有学历、有理想,又能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是自己的榜样。

洪志远也是朱振华最喜欢的一个兵。

年,初到军营的洪志远就像一张白纸,纸上究竟会呈现多彩的斑斓还是单一的色调,他自己也不清楚。朱振华是新兵连指导员,他喜欢天天泡在军营里打磨他的兵,喜欢跟战士一起打球、一起训练,洪志远就是在打球的时候给朱振华留下了深刻印象。朱振华对战士就像自己的亲兄弟一样,每一次重要抉择他都会给出合理的建议。看着战士们成长进步,朱振华觉得付出再多也值得。

那天晚上,他俩聊到很晚,一起回忆从新兵连相识到一起摸爬滚打的点点滴滴。洪志远知道,自己说得再多也不可能改变朱振华的想法,他只是想陪教导员多聊一会儿,仿佛这样就可以让时间慢下来、停下来。

“书记,真要转业了?不是还有一年的晋升机会吗?”五大队大队长陈宪法曾经是朱振华带过的排长。当年作为党支部书记的朱振华没少批评帮带他,如今陈宪法已经成长为一名正营职军官。

由于名额限制,年年底,朱振华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当年的转业干部名单上,而是被调到机关担任纪检监察科科长。

年10月30日,朱振华再次递交了转业报告。

“在军营的青春,经历了成长、成熟,无悔当年的选择,感恩部队对自己的培养,那里有思想的成熟,有责任的担当,有令行禁止的作风,有人生的价值塑造……”对朱振华这样的退役军官来说,离开部队,决不是不热爱部队,而是因为爱得太深。

年4月3日,支队转业干部离队仪式如期举行。在嘹亮的军歌声中,朱振华等20多名转业干部一起举起右手,向现场的战友敬礼告别。他表面平静,内心却很激动。

离开营区的那天,朱振华的妻子徐青和儿子朱天毅开车来接他。走出部队营门,朱振华转过身来,庄重地敬了最后一个军礼,动作标准、有力。

采访手记:

军礼,军旅

高宇

敬礼,是军人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身着戎装的敬礼,是一种荣耀;脱下戎装的敬礼,意味着转身和重塑。

朱振华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军官,在他身上能看到每一个军人的影子。他在基层摸爬滚打十几年,带领官兵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夺取了一项又一项荣誉:把一个19年后进的中队建成“先进中队”,把一个改革调整新组建的大队带成“先进大队”……强军事业欣欣向荣,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怀有梦想的“朱振华”,是他们推动着部队一步步向强军目标迈进。

16年军旅生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漫长,是因为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军营;短暂,是因为还没尝够这军营的美就要转身说再见。脱下军装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这痛只因16载军旅人生,军装已融入朱振华的骨血,长成皮肤。

朱振华,一个走向转业的正营职军官,做出这个选择虽有对家庭和个人发展的多重考虑,但即将达龄、提职受限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转业,每一名达超龄干部背后都有一个让人或纠结、或感伤、或无奈、或感慨的理由,有的心里还有未完成的梦想却发现已经无法完成,有的还有不少遗憾却已然没有机会来弥补。

在强军征程中,千千万万个“朱振华”褪去青涩,在一次又一次任务、一个又一个岗位历练中走向成熟,实现着人生价值,锻造着人生品格。转业,意味着军旅生涯的结束,也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站上人生的又一个起点,他们信心满满,带着金戈铁马的军人底色,带着珍藏心底的无上荣誉,走向新的生活,迎接新的挑战。

最后再敬一个军礼,和战友告别,向军旗致敬,寄托对未来的期盼,还有一句退役军人共同的誓言:若有战,召必回。

记者:陈超陈乾根

供图:程子健陈乾根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可能还喜欢

1、星期特刊丨战疫之役——武警部队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斗纪实

2、星期特刊丨一名老兵的5个春节记忆

3、星期特刊丨蒙山脚下,一个英雄辈出的中队

4、星期特刊丨弄堂里的第37家“房客”

5、星期特刊丨一位烈士父母的心路:行走在大义与柔情之间

本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刘凤桥、贾振雄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关树声、王文

值班编辑:支云鹏、梁二敏

邮箱:wjxinmeiti

.


转载请注明:http://www.gsmfyypfb.com/zysx/zysx/1480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