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免试读大学,公平吗?
大学跟风傍名人,节操呢?
文
浪子海松
昨天某大学沸腾了,因一校友又获奥运金牌,全校刷屏庆祝。高兴庆祝是情理之中,可以理解。但是我感兴趣背后两个问题,泼点冷水。
一、奥运冠军免试读大学,公平吗历年来,获得奥运冠军后免试进入名牌大学已成惯例。早在年,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许海峰获得中国首位奥运冠军,之后,他就读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其后冠军基本是这模式。
随便报几个名字,雅典冠军刘翔,华东师范大学级研究生;泳坛明星孙杨,浙江大学:伦敦奥运会射击冠军易思玲,清华大学;跳水奥运冠军吴敏霞,中国人民大学;奥运击剑冠军雷声,北京大学;跳水冠军熊倪,湖南大学……太多了,可具体看文后名单。
可以说,冠军免试上大学毫无门槛,而且各个名校都在抢,上哪所大学,选什么专业,何时上课、甚至派老师到家里来上课,基本都可以商量。这些学校也不是给予荣誉学位,而是跟其他学生一样货真价实的的学位。在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名校资源更加稀缺的情况下,一个人成了奥运冠军,就可不费吹灰之力地进入好多人十年寒窗考不上的重点大学,这公平吗?这明显是对最基本的教育公平的损害!这背后是一种举国体育、赢者通吃的通病。
这种做法甚至获得制度背书。年体育总局、教育部、人事部等机构确实联合发布过《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获得全国前三、亚洲前六、世界前八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等称号的运动员,可以免试进入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学习。”
但是这个意见的合法性何在?合理性何在?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教育法》第九条明文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平等是最基本的原则。几个部委搞的意见竟然可以违背上位法及其精神?荒唐!
这种教育效果又如何?很明显,很少有冠军会把这份学业当回事,反正这文凭是白送的。甚至不乏还有人自以为是恩主的心态,我来你这里拿个文凭是看得起你。学业嘛,看看前几年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爆发“集体缺课事件”就可知。
年9月初,北京体育大学级研究生班开课,39名奥运和世界冠军组成的冠军班只来3人上课。北体大副校长气愤地说:“别想混文凭。”然并卵。
年有记者采访在北体大读书的奥运会“五金”获得者邹凯,他甚至忘记了自己读几年级,“我今年大三了吧?好像吧。……每天训练确实很紧张,实在是没有时间看书,教练也没有硬性要求。”自己读大几都不知道,你听说过这么天方夜谭的故事吗?
年,华中科技大学倒动了真格,清退了“超学时”的奥运冠军高崚和杨威,但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另一所大学马上高兴地抢过去了。
从教育内容来说,这也不当。由于中国特殊举国体育体制,小时一旦走上运动员之路,学业教育基本荒废。对很多运动员来说,他们缺的其实是基础教育,而非高等教育。甚至,有一些连普通初中、高中都没上过,直接去读大学,这合适吗?这不是拔苗助长吗?
国务院已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应该是一个改革的方向。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如果体育特长生的加分是不合理的,那为什么作为特长生中的特长生,奥运冠军就可以免试?
二、大学跟风傍名人,节操呢当下大学,权贵可以交换能量,富豪可以捐助巨资,明星可以刷脸提升名气,谁有名,有权,有钱,大学都可贴上去。通过白送文凭的方式,依傍名人,出卖节操,虚炒名气,早已司空见惯。那曾经高自标持的大学精神,早就低到尘埃里去了。
很多学校都会刷屏庆祝自己的世界冠军,但弱弱地问一句,这成绩真跟你有关?拿了冠军后送文凭的那种,人家的成就是来学校之前取的,你庆祝啥?
第二种比较特殊,一些运动员在读期间和毕业后又拿到冠军了,可是,一般大学只教文化课,这些人基本不来上课,文化素质提升也不明显。运动训练仍在原体育机构,其体育成就又干卿何事?
国外确实也有著名运动员优先进入大学的例子,但原因在于国外自主招生推行较多,其标准本来多元。而国内目前主要是文化考试为主,单为冠军开口子当然不公平。
而且国外高校对于运动员学生保证学业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美国高校对每周训练时间有上限要求、实施延期毕业制度都有很多具体的规定,与国内的完全混文凭不可同日而语。
国外严格的例子更多。年,获得过五枚奥运游泳金牌的澳大利亚“飞鱼”索普曾经想以特招形式进入悉尼大学,悉尼大学也有意吸收,但新闻曝光后遭到了普遍反对,学生们甚至感到愤怒。索普只能自己去考,最终只上了一所一般大学。在这边那些学校争着抢还来不及呢。
而在我们这边,大学不靠踏实的学术研究提升自己,而是喜欢傍名人。比奥运冠军更不合理的是依傍官员,没出事都谄媚巴结、浓墨重彩攀附校友,一出事就翻脸不认人,换题词,擦痕迹,你们累不累啊!靠这些套路说要培养俊才,建设世界一流,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