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最有出息的孩子,永远不是第一名,而是

未来最有出息的孩子,永远不是第一名,而是……12:31来自有书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01傍晚时分,弟媳打电话来,说侄女放学后没有回家,让我帮忙找找。小侄女今年才10岁,读小学四年级,秋雨蒙蒙的,她能去哪里呢?想到网上曝光的人贩子,我更是心急如焚,甚至发动了社会爱心团体,最后,我们在街心花园的凉亭里,找到冻得瑟瑟发抖的侄女。这才知道,侄女是因为考试考砸了,吓得不敢回家。考的有多差呢?她在本次阶段考试中,考了班级第五名。得知原因,我的心痛得揪成一团。我知道,弟媳一贯争强好胜,做什么都要拔个尖儿,侄女从三岁多开始,跟着她奔波于各种特长培训班,样样都要争个第一,学习更是如此,考第二名都要受训,考第三就得挨打。难怪侄女考了第五名,竟吓得不敢回家。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严格要求,本无可厚非,但这种凡事都要争第一的做法,我真的不赞同,毕竟,第一名只有一个,普通人占多数,孩子稚嫩的双肩,也挑不起这样的重担。对孩子来说,学习成绩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培养孩子的爱心、信心、责任心和抗挫力,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才是更重要的。02我观察过身边那些事事都要孩子争第一的母亲,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父母自己非常优秀、非常要强,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像自己一样出类拔萃,学习成绩要考第一,才艺比赛也要拿第一,所以总会说:要争第一啊孩子!另一类父母,是自己没什么能力,经常被忽略,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试图通过孩子的拔尖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不管是哪一类,对孩子来说都不公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天资不同,父母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无异于揠苗助长;第一名,真的是优秀的代名词吗?不然。湖南省华容县的魏永康,1岁多开始识字,4岁学习初中课程,8岁跳级进入重点中学,13岁,以总分分的成绩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这样一位从小就事事拿第一的“神童”,后来怎么样了呢?魏永康20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中科院劝退回家。从“东方神童”到“劝退回家”,魏永康的母亲曾学梅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可惜,孩子的成长没有回头路。我从不否定父母们高标准要求孩子,毕竟,孩子就像一棵小树,放任自流也很难成为栋梁之才,但是,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也是不合理的。父母眼里的成功,适合孩子的标准吗?父母所谓的优秀,孩子真的想要吗?不一定。还记得那篇《我的女儿是23号》的文章吗?说的是一个女孩,班级50名学生,每次考试都是第23名,同学们都叫她23号。女孩父亲说,每次家庭聚会,别的孩子各种才艺展示,自己女儿呢,忙着给弟弟妹妹剥虾皮。孩子成绩中等,才艺平平,父母的苦恼是可想而知的。有一次,父亲很伤感地问女儿:你怎么不是神童呢?女儿眨巴着眼睛回答说:因为你不是神父啊。看到这里我就笑了,孩子都明白的问题,大人为什么不明白呢?白岩松在给孩子的“人生邮件”中,也特别强调“不争第一”。他说: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会不择手段;成绩尽管很重要,可是,千万别让孩子成为除了成绩好,其它一无是处的人呀!孩子健全的人格,比成绩更重要。03知乎上有条问答:孩子该不该争第一?网友wenma留言:争第一是最快毁掉孩子的办法。她说:成绩争第一,钢琴争不争第一?长跑争不争第一?足球争不争第一?消费争不争第一?官职争不争第一?是不是有一项没有得第一名,就否定掉整个人?看完不仅毛骨悚然!很多家长都认为第一名代表着优秀。这其实是个误区,从古至今,那些有所建树的人,从来都不是第一。历代科举考中状元的有人,可是我们能记住的有几个呢?历数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都不是状元,但他们一样青史留名,被后人铭记。即便是现在,细数我们身边的那些成功人士,很多也不是班级第一。可见,成绩好并不是唯一的成功通道,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要在某一方面能做到卓越,做到唯一,也是一种成功。昨天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gsmfyypfb.com/zysx/zysx/161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