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说,我不擅长唱歌、我不擅长绘画,或者说某某孩子不擅长数学,是真的不擅长吗,还是还没认真练习过就下定论了。
《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我们,无论是音乐、绘画、体育、记忆、心算、象棋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任何领域或行业的高手,只要采取刻意练习的方法。
作者发现,无论是哪个领域的杰出人物,都需要大量的练习,包括莫扎特这样的“天才”。练习有三种:一是“天真的练习”,只是单纯重复做某事,并不会提高技能;二是“有目的的练习”,可以提升技能到一定水平;三是“刻意练习”,是练习中的黄金标准,通过刻意练习可以成为任何领域的杰出人物。
(1)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有几个特点:具有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练习时是专注的,有及时反馈,要走出舒适区,同时要想办法保持动机。
对于我来说,上半年新习得的一项技能就是跑步了,每次跑步都有一个小目标,就是不比上次跑的距离短,跑几次一样的距离后,如果当下状态可以,就再增加1公里,最后到达一次跑10公里距离。跑10公里成为“舒适”状态后,就开始想要缩短时间,这就是现在的新目标了。为了提高速度,确实需要专注跑,要听APP提示每公里时间,要想象自己跑步的步伐,并适时调整,因此最近跑步也摘掉耳机了。关于动机,当然有保持健康之类的,之前看到《李翔知识内参》的一个观点挺有趣,有研究发现,大部分跑者的跑步动机,是为了保持对落后者的优势,例如在朋友圈晒跑步记录。
关于动机,李笑来也有个见解值得分享,他在头脑中摒除掉“坚持”之类的概念,因为“坚持”就感觉是辛苦。如果想要持续做一件事,就要把做成这件事的各种好处都列出来,甚至换算成做成后能赚到的钱,或者把没做成这件事的坏处列出来,形成较强烈的动机,就更容易持续做某事了,而不用“坚持”。
(2)刻意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可以有一个卓越的开端,但还不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和有目的的练习在有两个方面有主要差别。首先,刻意练习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例如音乐表演、舞蹈、国际象棋、体育项目等,其他很少竞争的行业或职场工作可能就不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如园艺等爱好、企业经理、教师、咨询师等。其次,刻意练习需要一位能布置作业、达到一定水平的导师。
其中,刻意练习还有一个概念:心理表征。这个概念有些模糊,我理解是要能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构建出自己在练习中的状态,从全局和局部认清自己,并进行调整。简言之就是,要思考!然后不断调整、试错、再思考。
再回到跑步,奥运会也有长跑项目,因此这是一项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达到的技能。然后就是导师,对于我这种孤独的业余跑者,就比较难找导师了。书中也有提到没有导师怎么办,那就要自己设计练习方法了。幸运的是,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能够方便地获取信息,当然网上东西也很杂,要懂得分辨真正有用的东西,最好是找该领域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就要找一些提升跑步的方法和经验,参考练习。
当然,有导师还是最好的。而且导师的学生要越少越好,如果学生多,导师就无法及时反馈和针对性地指导,提升速度就慢。
(3)天才和基因
莫扎特是最负盛名的天才、音乐神童,从6岁开始,他父亲就带他和姐姐,在欧洲巡回演出,在当时确实少见。放到今天,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小孩子5、6岁也可以很厉害地弹奏钢琴、小提琴,我们当然认为这是训练的结果。至于莫扎特,他父亲是位音乐教师,还写过一本教年幼孩子学音乐的书,很小就教莫扎特演奏多种乐器,并督促提高作曲能力等。因此,莫扎特的“天才”表现,更符合逻辑的是练习的结果。
在很多科幻片里,人类孕育下一代要挑选父母最佳基因,生出最佳小孩。但基因除了能排除某些生理疾病外,天生就含有擅长某些技能的基因吗,有某种唱歌基因、数学基因、画画基因吗?如果基因真能影响某种技能,也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例如可能因为受基因影响更兴趣绘画,然后就更能投入练习,从而达到某种技能。当然,这种基因也只是猜想。
相信“天生才华”的危险,就是容易为孩子、自己或他人贴“标签”,认为某某人不擅长做某事,就彻底放弃做某事了。还是要相信每个人的潜力,相信刻意练习的成效,不存在什么“天才”,基因的作用也远远比不上练习的作用。
(4)成为“练习人”
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四个阶段:产生兴趣、变得认真、全力投入、开拓创新。
成年人才开始练习,有没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可以,而且这几乎没有什么绝对的限制,更大的限制可能是练习上的限制(例如成年人很少能每天抽出几个小时进行刻意练习),而非生理或心理上的限制。当然有些领域确实受年龄影响,最大的就是那些涉及体能的领域,如身高限制篮球、身体柔韧性限制体操运动等。
《刻意练习》告诉我们,在这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通过刻意练习,能够不断提高、完善和改进自己,并且可以习得任意技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使得人生拥有各种可能。
赞赏